表淺性膀胱癌治療

7/23/20251 min read

什麼是表淺性膀胱癌?

表淺性膀胱癌指的是癌細胞只長在膀胱的內層黏膜還沒侵犯到肌肉層,屬於較早期的膀胱癌。這類型癌症的治療預後較好,但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容易再發」。

表淺性膀胱癌的最大挑戰:容易復發

即使手術刮除腫瘤,若沒有定期追蹤和藥物治療,5 年內有高達 70–80% 的病人會再次長出腫瘤,因此術後的定期追蹤和藥物灌注治療非常重要。

術後追蹤怎麼做?

膀胱鏡追蹤時間表(照鏡檢查膀胱內有無新腫瘤):

  • 第 3、6、(9)、12、18、24、30、36、48、60 個月
    (約前兩年每3~6個月一次,之後每年一次)

藥物灌注治療怎麼進行?

膀胱內藥物灌注是針對表淺性膀胱癌常見的術後輔助治療方式。透過導尿管將藥物灌入膀胱內部,幫助殺死殘留的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

治療時程說明
  • 初次進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刮除術(TURBT)後,一般建議安排 每週一次,共6次 的化學灌注手術後灌注療程

  • 後續追蹤維持療程:每次膀胱鏡追蹤檢查後(通常每3–6個月),若未見復發,仍建議進行 每週1次,共3次 的灌注治療,以進一步降低再發機率。

治療當天注意事項

  • 導尿後將藥物注入膀胱內

  • 患者需憋尿30分鐘到1小時,讓藥物均勻接觸膀胱內壁

  • 治療結束後即可正常解尿並回家休息

常見藥物有哪些?

化療藥物(如Mitomycin C, Doxorubicin, Cisplatin等)

  • 為一般表淺型膀胱腫瘤起始灌注治療藥物

  • 副作用較輕可能有輕微灼熱感、頻尿

卡介苗(BCG

  • BCG(Bacillus Calmette–Guérin)是一種減毒活菌疫苗,原本用於預防結核病,經研究發現能刺激膀胱黏膜的免疫反應,有效清除殘留癌細胞、預防膀胱癌再發或惡化。

  • 它是目前針對「表淺性膀胱癌」最有效的膀胱內灌注治療之一。是原位癌(CIS)或高風險表淺性膀胱癌腫瘤多次復發或惡性度較高的治療首選

常見副作用說明與處理方式

  • 輕微血尿、灼熱感常見反應,通常 24–48 小時內緩解

  • 頻尿、排尿疼痛多喝水,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時可用止痛藥

  • 發燒、畏寒、疲倦感若持續 >48 小時,應回診評估,排除感染可能

  • 關節痛、噁心、全身不適少見但可能出現,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暫停灌注

若灌注後有持續不適、發燒、解尿疼痛加劇等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是否有感染或其他併發症。

楊醫師小提醒

膀胱癌容易復發,但只要配合治療與定期追蹤,大多數病人都能長期控制病情,**「持續監控、定期治療」**是避免惡化的關鍵!

表淺型膀胱癌追蹤時間表

須注意本圖為完全無復發狀況,醫師會依據是否有復發及病理報告惡性度及對灌注藥物反應做調整